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石頭屋-馬崗-卯澳-東北角

石頭屋是東北角特色建築,用石頭就能抵禦風浪,但在馬崗、卯澳這樣的小村落,土地糾紛已危及石頭屋存續,村民奮起捍衛家園,更要保存與海共生的古早智慧。

住了一輩子的房子,有一天卻突如其來地被要求撤離,甚至被告上法院,你這才發現,腳下的土地早已被財團買走。這是很多馬崗、卯澳人近兩、三年來的共同經歷。這兩個緊緊相鄰、位在新北市貢寮區福連里的小村落,土地所有權猶如一筆爛帳,村民們想保住的不只是自己的家園,更是傳承百年的海洋文化:石頭屋。
 
登上厚厚的防浪牆,海風徐徐吹來,酷暑的艷陽下,竟然有一陣陣沁涼,「以前夏天沒冷氣,我們就直接躺在防浪牆上,」馬崗土生土長的江大姐說。

石頭屋-馬崗-卯澳-東北角
(厚實的防浪牆。圖片來源:陳德信攝) 

馬崗的石頭屋外大多有這樣厚厚的石牆,和石頭屋一樣,建材是一顆一顆從海裡搬上來的大石頭。石頭屋是東北角一帶的特色建築,當地人就地取材,用石頭當磚、石灰拌海沙當水泥,比真正的鋼筋水泥更堅固,「海邊不適合鋼筋水泥,因為鋼筋容易鏽,海沙跟石頭,反而適應這個地方,」守護極東團隊志工陳仲宇說,守護極東團隊與另一個民間組織──三貂角文化發展協會都在2019年成立,與馬崗、卯澳村民一同捍衛土地與居住權,更積極保存在地文化。
 
石頭屋的價值不只在抵禦百年風霜,更處處展現先人智慧。例如看似無章法堆疊的石頭,其實包含了3種砌法:呈約45度角的人字砌、以多顆石頭包圍一顆石頭的亂石砌,還有較穩固的平行砌,3種砌法靈活運用、自然交融,陳仲宇忍不住讚嘆:「以前的人沒有學三角函數、沒有學力學,怎麼會知道要這樣做呢?」

延伸閱讀:別只吃一碗麵就走!海女阿嬤當導覽員,馬崗漁村用故事擦亮地方觀光

石頭屋-馬崗-卯澳-東北角(馬崗是「海岸第一線」,古早就有與海共生的智慧。圖片來源:陳德信攝)

與海共生超前部署,外牆開逃生窗即時應變

要與喜怒無常的大海共生,不只要超前部署,還得即時溜之大吉。因此外牆不只刻意蓋得交錯,風浪不容易直接灌進來,還開了觀察風浪的觀浪窗,另有小窗讓人緊急逃生。

馬崗與卯澳都是人口少的小村落,村民大多相識,漫步其中甚至感受不到戶與戶的界線,可自在穿梭,「馬崗和卯澳聚落特色和西部不太一樣,西部會看到很多三合院,用牆圍起來表示『我家就是這個範圍』,但是這邊土地比較狹窄,所以可能我家的院子,就是你家的通道,他們不會介意,」陳仲宇說。

只是未來如果與財團的官司仍理不清,這樣的先人智慧,很可能一夕消失。

石頭屋-馬崗-卯澳-東北角(游伯軒、葉貴嫺夫婦。圖片來源:陳德信攝)

買了房才被告知拆屋還地!咖啡館老闆夫婦維權

馬崗與卯澳村民大多只有地上權,而沒有土地所有權,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來他們習慣交租金給地主,好繼續使用房屋,沒想到近年財團大舉收購土地,村民們傻傻繼續繳租金,卻收到法院通知,要求拆屋還地,才驚覺土地所有權早已變更。

不只在地的老人家不知所措,正值壯年的游伯軒、葉貴嫺夫婦也措手不及。兩人原本都是職業軍人,退伍後移居馬崗,「就騎單車環島,剛好來到這裡休息,那時候我就跟我太太吵著說,要搬來這個地方住,後來剛好在網路上看到屋主要出售,」游伯軒說。

於是兩人買下一座石頭屋,改裝成粉紅色的「馬崗街27號咖啡小館」,在2016年夏天開幕,熬過初期經營慘淡的時期,隨著馬崗遊客變多,生意好到每個假日幾乎都客滿,地主卻在這時要他們拆屋還地,理想的寧靜生活被打亂,讓他們走上維權之路,不只捍衛自己的權益,還能看到他們在粉絲頁上刊出「臨時店休公告」,內文寫著因為財團控告鄰居,要求拆屋還地,「我們決定去法院幫鄰居加油打氣,故再次暫停營業一日。」

但不是每個村民都像游伯軒夫婦那樣奮力自救,陳仲宇透露有村民認為財團進駐能帶來新機會,也有人持觀望態度,哪一邊都不特別支持。

石頭屋-馬崗-卯澳-東北角(因有外牆設計,必須迂迴前進,但也因此才能抵禦風浪。圖片來源:陳德信攝)

「財團來開發,隨時可以拍拍屁股走人」

目前財團與村民間仍有多件官司進行中,也有財團成功買地後什麼都不做,讓石頭屋如廢墟般閒置,十分可惜。

有村民透過登錄為歷史建築的方式來保住老屋,例如馬崗街11號、12號就在2019年被公告為歷史建築,買下土地的好魚田公司提起訴訟要求撤銷公告,今年6月法院判定好魚田敗訴,被積極捍衛石頭屋的一派認為是一大勝利。
 
或許外來資源確實不見得都是壞事,但在地人對這片土地的情感與羈絆終究難以被取代,陳仲宇說「財團來開發,隨時可以拍拍屁股走人」,保存石頭屋、傳承與海共生的智慧,對陳仲宇與其他持續為馬崗、卯澳投注心血的志工、鄉親來說,才是最永續、友善的地方前景。
 

樂活島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