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海女-馬崗-東北角-海洋

海女出現在戲劇和日、韓觀光亮點中,其實台灣的東北角海岸,也能稱作海女之家,已是阿嬤的資深海女們當起導覽員,用一甲子的老故事,守衛漁村文化。

「阿嬤,你當海女多久了?」79歲的罔市一聽到這個問題,和旁邊67歲的鳳嬌笑成一團, 「13歲開始做,你說多久?」罔市阿嬤說,黝黑的皮膚在陽光下發亮,那是海水洗滌一甲子的印記。沒多久,江大姐也來相會,3位資深海女嘰嘰喳喳地開聊,鳳嬌還抽空到開進村子的菜車旁買生鮮。

這是馬崗海女的日常,不下水的日子,她們就是尋常的地方媽媽。馬崗漁村位於新北市貢寮區福連里,和隔壁的卯澳村同為台灣極東之境,每天都能迎接全台第一道曙光,大約半世紀以前,這裡有漁船、有梯田,全村也幾乎都投入海男、海女的採集工作。

海女-馬崗-東北角-海洋(小巧可愛的馬崗漁村。圖片來源:陳德信攝)

台灣人對海女並不陌生,包括日本伊勢志摩、韓國濟州島,都因海女讓當地觀光業多了亮點,只是不太多人知道,其實台灣東北角的海岸線,也是海女、海男之家。

「這裡的女生、男生,從會游泳開始,就會去海邊幫忙採石花菜、珊瑚草,」江大姐說。從金山開始到萬里、基隆、貢寮等地,東北角海岸線布滿礁岩,岩洞、岩縫裡有大量可食用的生物,卻不容易用釣具或網具取得,於是在地人帶著鐵片、尖尾槌等簡單工具,用雙手挖紫菜、敲石蚵、勾海膽。

江大姐從小學就開始幫忙採集,依稀記得那時荔枝一斤賣6元,而海膽去殼後一斤也不過才賣16元。採集收入積少成多加上農耕與出海捕魚的獲利,溫和支撐著這個小村落的生計,然而到了民國五、六十年,台灣開始快速發展工業,村民跑到都市做工,慢慢地漁船少了、梯田廢耕,海男海女們也所剩無幾。

延伸閱讀:到小琉球旅行請「天然呆」,學著比海龜步調還慢

海女-馬崗-東北角-海洋(79歲的罔市阿嬤,活力十足地在艷陽下挖石蚵。圖片來源:陳德信攝)

海女-馬崗-東北角-海洋(罔市阿嬤親手挖的石蚵,可以現吃。圖片來源:陳德信攝)

小漁村變觀光勝地,馬崗假日人車壅塞

馬崗本就極小,步行繞一圈不用30分鐘,根據江大姐表示,總戶數大約只有50戶。青壯人口外移後,人口更是縮水再縮水,江大姊兒時每天步行40分鐘上學的福連國小,在她的年代一個年級有一班、一班40多個學生,到了今年,6月剛出校門的畢業生竟然只有3位,還占了全校人數的一半。

馬崗的漁村氣氛也愈來愈淡,近兩年因媒體報導,大批遊客湧入,小吃店一家一家開起來,每逢假日觀光客的車快把小村塞爆,甚至需要出動警察維持秩序,打亂了馬崗的恬淡風貌。

民間團體守護極東團隊與三貂角文化發展協會,不想讓馬崗步上其他觀光區的老路,販賣著大同小異的商品,於是請出六、七十歲的資深海女們,當起觀光客的老師、導覽員,示範海菜、石蚵怎麼採,也娓娓道來當地有百年歷史的石頭屋由來、特色,「我們希望觀光客不是吃一碗麵、拍幾張照就走了,而是有人帶路,帶來特別的感受與動人故事,」守護極東團隊志工陳仲宇說。

海女-馬崗-東北角-海洋(由左至右:罔市、鳳嬌與江大姐。圖片來源:陳德信攝)

觀天候、看農民曆,海女阿嬤不用科技也能掌握海象

罔市、鳳嬌與江大姐,就是與志工們密切合作的核心力量,要談馬崗的故事,甚至海洋生物特性、海底地形樣貌,沒人比她們更了解。

海女們沒有先進科技,靠著觀察天候與翻看農民曆,就能判定何時退潮、適合採集;要和地理限制共生共存,體力、活力也過人。老人家最脆弱的往往是膝蓋,但年近80歲的罔市阿嬤頂著烈日手挖石蚵,長時間深蹲也不見不適,她還愛說笑,說自己採集海膽鬼(刺冠海膽的俗稱)時,海膽兩個眼睛直瞪著她,左鄰右舍糾正她:「那不是眼睛,是肛門啦!」阿嬤放聲大笑。拍照時鳳嬌、江大姐坐在她左右,她說自己像帶「大某」、「細姨」拍婚紗照,三個人又是一陣笑。

海女-馬崗-東北角-海洋
(海女的裝備,用簡單的工具就能挖紫菜、敲石蚵、勾海膽。圖片來源:陳德信攝) 

海女們隨口的用詞也蘊含代代相傳的智慧,例如海女採集分為在岸上與潛入海中兩種,各被海女們用台語稱為「站山」與「藏水」,其中乍聽會一頭霧水的「站山」其實來自於深入觀察,原來是東北角海岸地勢複雜,退潮後的海蝕平台看似平緩,潮間帶地形卻起起伏伏像山嶺,採集時如同站在山坡邊。
 
這裡夏天有海膽、冬天有紫菜,春夏兩季還有石花菜,石蚵則是每年農曆三、四月最肥美。海女下水沒有氧氣設備,但沒人會特別評估可以憋氣多久,因為水下能採集的東西太多,不一會兒就能滿載而歸。

延伸閱讀:先人智慧都藏在這裡!捍衛百年石頭屋,用古法與海共生

海女-馬崗-東北角-海洋罔市阿嬤戴上古早的蛙鏡,用牛角做邊框,再用瀝青沾黏牛角和玻璃鏡片。圖片來源:陳德信攝

夏季藏水、冬季站山,培訓海女助理導覽員

除了讓資深海女為馬崗說故事,為了帶動更多人一起守護馬崗,守護極東團隊與三貂角文化發展協會從2020年起連辦兩年的導覽員培訓,今年更首次培訓「海女助理導覽員」,「因為有的海女阿嬤口條不是那麼好,培訓一個了解海女的導覽員出來,擔任海女的助理,」陳仲宇說。

海女助理導覽員夏季學「藏水」、冬季學「站山」,未來不但能幫忙海女阿嬤帶導覽,還能將與海共生的採集技能傳承下去。「這裡有山有海、有石頭屋,絕對有國際觀光的水準,」陳仲宇強調,一味複製其他景區的商業模式,只會讓遊客來了一次就不再留戀。他坦言志工們的努力方向,也不見得被每一個馬崗人認同,「但我們一直想跟當地人溝通的是,能不能讓這裡變成是,讓人年輕的時候會來,交男友女友了會想帶情人來,有小孩了會想帶小孩來,甚至老了還會想來長住一個禮拜、一個月。

不斷打磨馬崗的在地特色,志工們希望未來村民不用彼此競爭資源,只靠販賣海鮮、海菜賺短線錢,而是重新擦亮在地技藝、文化,變成長長久久的觀光寶藏。

樂活島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