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二手- 慈善店-英國-舊物

英國慈善店早在19世紀就出現,雖賣二手商品,但精美程度令人驚喜,例如時裝一樣會換季,還能找到戴安娜王妃生前最愛品牌,每年更貢獻平均2.9億的慈善基金。

以下為原文:

慈善店,在英國稱charity shop、thrift shop或hospice shop是一種公益性質的社會企業。有朋友說:「若不自己經歷,很難想像英國慈善店的精美。其中不僅是善心,還是一種生活方式和理念」。這個在亞洲相對陌生的概念,究竟如何運作,又是如何發展的呢?

照亮他人的心意:英國慈善店的歷史源頭

英國最早的慈善店出現於十九世紀。一八七五年,伍爾弗漢普頓郡的盲人基金會(Wolverhampton Society for the Blind)開始出售盲人製作的物品,為基金會籌款。基金會後來改名叫作燈塔盲人基金會(Beacon Centre for the Blind),取意眼明心亮、照亮他人,運行至今。

基金會最早通過浮雕打字機教盲人識字、閱讀。後來逐漸找到一間工作坊,可以有空間讓盲人也編織籃子、坐墊、地毯,同時工作坊也附有零售店,這樣他們可以銷售自己的手工。一九六○年代,基金會從杜德利伯爵(Duke of Dudley)那裡購得一塊地,將那裡發展成新的盲人慈善中心,包括音樂廳,餐廳,手作坊,圖書館,辦公室,和一整層樓的工作室。六○年代末期,這些工作坊被用以提供盲人當時最先進的工程類職業訓練,並在一九六五年創立了盲人及殘障工業(Industries for the Blind and Disabled)。幾經沿革,一九九○年代,機構的名字正式改為燈塔盲人中心。

二手- 慈善店-英國-舊物(英國最早的慈善店出現於十九世紀。圖片來源:unsplash)

在一戰的時候,倫敦出現了一種特殊的籌款方式:由商店便宜賣出市民捐出的物資。由此,這些小商店給紅十字會集了高達五萬英鎊的善款。二戰時慈善店變得更為普及。一九三七年,愛丁堡大學福群會(Edinburgh University Settlement)在尼克森街(Nicolson Street)開設「面向所有人的慈善店」(Thrift Shop for Everyone),紅十字會也於一九四一年在倫敦商業中心的龐德街(Bond Street)開設慈善店。在整個二戰期間,紅十字會共開設了兩百多家永久性的慈善店和一百五十多家臨時慈善店。

英國慈善店裡最著名的應該是樂施會(Oxfam)。第一家樂施會由西奧多米爾福德(Theodore Richard Milford)法政牧師1(一八九六—一九八七)於一九四七年十二月創立於牛津寬街(Broad Street),其零售店則在次年二月開幕。樂施會原名英國牛津饑荒救治委員會(Oxford Committee for Famine Relief),誕生於二戰的特殊語境,旨在運輸糧食給被納粹德國占領的希臘,電報代碼是「OXFAM」,這個代碼也成為它的正式名稱。

一九六三年,樂施會在加拿大成立了第一家海外分會。如今,樂施會已經成為跨國聯合會,由十九個不同機構組成,在全球十三個國家和地區運行,總部設在肯亞的奈洛比,在英國本土更有超過七百家分店。

延伸閱讀:從頭到腳都能用「破銅爛鐵」,3個原因讓日本二手市場超發達

慈善店如何運作

英國的慈善店由貿易局(Board of Trade)授權。慈善店由英國貿易投資總署(UK Trade & Investment)頒發經營許可,所有商品必須由市民捐贈,所有銷售必須向格洛斯特公爵(Duke of Gloucester)的紅十字會或聖約翰基金會上報。大部分慈善店的租金都可以減免,部分慈善店的取暖費和電費也都有優惠。

有些慈善店下屬慈善機構,有些則是專門的商店。所售物品大多由市民捐贈(搬家帶不走的,家裡老人去世後的遺物,換季時發現的多餘衣物等等),工作人員大多為義工,因此運行成本低廉,也就能夠以較低的價格出售物品,因而便宜。賺取所得除了經營成本如租金和水電以外,也大多交給所屬慈善機構。另外,一些慈善店(比如樂施會)也是公平貿易運動的一員,在店內銷售發展中國家的手工產品,並將所得投回該地。

英國較為常見的慈善店有:英國心臟基金會(British Heart Foundation)、巴納多(Barnardo's,英國最大兒童慈善機構)、帝國癌症研究基金會(Cancer Research UK)、英國社會救助服務組織(Shelter,無家可歸者基金)、瑪麗居里癌症護理中心(Marie Curie Cancer Care)、救助兒童會(Save the Children)、殘疾人慈善組織(Scope)、獸醫慈善機構(PDSA)、動物藍十字會(Blue Cross)等等。慈善零售業協會(CRA,Charity Retail Association)是英國慈善店的加盟機構。在他們的官方網站上可以找到加盟商店的資訊。

二手- 慈善店-英國-舊物(慈善店不僅是發揮善心,還是一種生活方式和理念。圖片來源:unsplash)

去慈善店買什麼?

有朋友說過,「單間服裝店總覺得款式相近,多走幾間又累,而慈善店總有驚喜的發現,有想像的空間,書籍和音樂尤甚」,這也是我的感受:每家慈善店通常都有幾個不同的購物區域,覆蓋服飾、書籍、家用等等,幾乎每一家都琳瑯滿目,可以讓人沉浸其中。

精緻古老的瓷器,二手的更迷人

起初吸引我的,是慈善店的瓷器。英國人好古,社會又相對安定,因此有大量保存完好的古董,精美而脆弱的瓷器是其中之一。許多古董瓷器獨一無二,如皇家阿爾伯特(Royal Albert)已於一九七一年被另一家瓷器公司皇家道爾頓(Royal Doulton)收購,並於二○○五年成為沃特福德威治伍德集團(Waterford Wedgwood group)。道爾頓於一九六八年率先吞併了另一古老瓷器品牌明頓(Minton),該集團現包括沃特福德水晶(Waterford Crystal),瑋緻活(Wedgwood)、明頓、阿爾伯特、約翰遜兄弟(Johnson Brothers)等著名瓷器品牌。傳統的運作方式已與帝國一起成為昨日星辰,這也是為什麼在收集皇家阿爾伯特,或任何英國名家骨瓷的時候,二手古董更值得選購:它們將永遠是獨一無二的絕唱。

中上品質的品牌衣物

慈善店也和時裝店一樣會換季更新,而且經理都招聘有時尚嗅覺的(本人也應聘過,可惜沒被選上,遺憾終生……),櫥窗布置都各有特色。正值初秋,看到不少慈善店已經換上了大衣,就有傳統灰褐呢子,古董毛皮,彩色呢子和蘇格蘭花呢等等,琳琅滿目。

逛久了,拿捏出哪些街區的慈善店多一些自己喜歡的品牌(因為周圍居民的喜好),就會經常去看看。在牛津時住在中產階級聚集的晴坡(Summertown),經常見到的有洛拉(Laura Ashley),馬莎(Marks & Spencer),巴寶莉(Burberry)等等中上品牌甚至設計師手臂。其中又格外中意Laura Ashley這樣的老牌英國設計,因為看似簡單但剪裁中暗藏乾坤;碎花不像新近流行品牌凱思.金德斯頓(Cath Kidson)那麼工業化,反而多了些懷舊浪漫風情。它也是戴安娜王妃生前最喜歡的品牌,王妃在八○年代的不少裙裝都來自Laura Ashley,有誇張的公主袖、剪裁纖細的腰部、寬闊的裙襬和純粹而豔麗的色彩。這些充滿八○年代風格的裙裝經常可以在慈善店找到,因為很多慈善店服飾都是英國家庭所捐贈的七○、八○年代精品,保養得也極好,讓人有種不負先烈重望,也要妥善對待它的真誠。

二手- 慈善店-英國-舊物(慈善店也和時裝店一樣會換季更新,而且經理都招聘有時尚嗅覺的。圖片來源:unsplash)

書籍種類超乎想像得齊全

一般慈善店都有書籍區,譬如樂施會更有樂施會書店(Oxfam Book shop),專賣古董書和二手書。如果在大學區,書店的分類更是細緻,內容豐富,歷史、宗教、哲學、社會人類學、藝術等方面的書籍則更是新舊俱全。許多慈善店書籍的種類之全,分類之清晰,說流連忘返不足過。哪怕要菜譜,都有長長的族譜。而且價格宜人,一般價格不超過十鎊,普通小說在兩鎊以內。

慈善店書店一般都設有座位。遇到週末,在慈善店的書籍區可以安靜的閱讀一下午。

英倫小鎮必備的黑膠唱片

對,黑膠唱片。在英倫小鎮生活,黑膠唱片和茶杯一樣稀鬆平常,如果在慈善店選購,價格都不過一鎊。在愛丁堡的時候有位音樂系的朋友是唱片專家,大家經常去他家聽音樂,他是附近慈善店音樂部的常客。

曾在愛丁堡的Anteaques茶室買過手搖唱片機,年久失修不能用,拿來作櫃子也非常有範兒。

保暖防雨又雅緻的古董帽子

作為帽子控,在慈善店找到不少古董帽子,比如網紗頭飾,綢帶遮陽帽,寬邊呢帽,男士禮帽等等。英國天氣偏冷,帽子除了裝飾之外更有保暖防雨作用。

家具

許多人都會把不必要或帶不走的家具捐給慈善店,可以淘到非常精美的物品。

其實最喜歡的,是在慈善店流連的輕鬆和自在。因為不以盈利為唯一目的,所以沒有人兜售,氛圍悠然;會在那裡工作的義工都有寬大的胸懷和較為充裕的時間,樂得和你聊天,讓人感到溫馨。就是這樣一家家小店,每年貢獻平均二億九千萬的慈善基金。我們不但省了錢,也可能為一隻流浪犬,一個科學研究,一位孤兒,間接提供了哪怕只有一點點的幫助。

舊物的靈魂

(本文節錄自《舊物的靈魂》,由麥田出版授權樂活島轉載,圖文經編輯並增訂標題。)

樂活島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