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別讓情緒發炎,王可元:先把自己清空了,才能往前走|樂活島

王可元曾扮演《我們與惡的距離》中冷血殺人犯,私下他陽光開朗,卻自小容易緊張。而演員是隨時要面對情緒的工作,他領悟只有清空了「發炎」的情緒,才能往前走。

2019年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讓王可元嶄露頭角。對多數人來說,這是一張新面孔,但在「與惡」之前,王可元早在演藝圈闖蕩多年。大三開始拍廣告、當模特兒,有過挫折,也擁抱幸運,臉上卻波瀾不驚,只見到兩顆深深的酒窩。

遠觀再近看王可元,像剝洋蔥般,一層又一層。最外層是「與惡」中他飾演的殺人犯李曉明,眼神讓人不寒而慄;但私下他是熱愛排球的陽光男孩,溫暖又開朗。再走近,會發現王可元像站在一道隱形的牆後,需要大量時間獨處;更往內心深處,卻又容易焦慮緊張。

王可元_情緒發炎(王可元需要大量的獨處時間,經常一個人看電影。圖片來源:陳弘璋攝)

「身為演員,我們一直在做的事就是面對情緒、處理情緒,」王可元說演戲就像把自己當成一個容器,要先自行清空了,才能裝進新東西,「但是往往人生或工作的步調太急了,很多時候還沒把自己清空,就得往前走。」積壓的情緒像容器中沒倒乾淨的水,久而久之成了心頭負擔。

直視壓力焦慮,「演員是面對情緒的工作」

剛滿31歲的王可元,已經有直面自身情緒的成熟,他提到今年榮登金馬影帝、和他一同演出電影《親愛的房客》的莫子儀:「他說身為一個演員,能夠在生活放鬆,才不會把緊張的狀態帶到表演裡。」

「其實入行前也是小屁孩,」王可元說,過去他就像一般大男孩一樣忽略情緒的高低起伏,「但是當你成為演員之後,你發現要用情緒工作,所以很多事都要面對和處理。」

最近他特別看了范.薩斯特倫醫學博士(Lise Van Susteren, MD)所寫的《情緒發炎》,「這本書從科學、從實證、從辯論的角度去討論情緒這件事情,它其實滿呼應到我內心對情緒的想法。」

王可元_情緒發炎(《情緒發炎》是王可元近期的愛書之一。圖片來源:陳弘璋攝)

作者范.薩斯特倫發現「情緒發炎」是普遍現象,不分種族、性別、年齡、職業,每個人都可能陷入情緒泥沼,身為精神科醫師的她也不例外。所以不同於一般探討情緒的書只從心理層面出發,她以科學和生理學角度剖析情緒發炎,教你辨識自身情緒發炎模式,再給予有效的復原計劃。

「書裡會評估你是哪一種反應器,分析出來我是過度、快速的反應者,」他說自己面對壓力、焦慮,總是想著要超前部署,「睡覺的時候總是在想明天要做什麼事情, 所以我覺得這本書在理解、梳理情緒上,其實滿正確的。」

為情緒消炎,「獨處是現代社會很缺乏的練習」

情緒發炎》為不同反應類型訂定復原計劃,像王可元這樣的「加速型反應器」,首先該放慢腳步,其中一個方式是安排「停機時間」,遠離當下正在做的事,這點王可元早已實踐,「我回家就會把手機翻過來放旁邊,而且我會調成震動或靜音模式。」

熱愛獨處的他會拿出紙筆塗塗寫寫、整理想法,也愛一個人看電影,「我覺得獨處應該是現代這個社會很缺乏的一件練習。因為我們大多是團體工作,很多時候都必須湊在一起,然後下班可能還要工作,或是無法不回訊息,那都是一個過度的負擔跟壓力。」

王可元_情緒發炎(獨處時,王可元喜歡安靜地書寫、整理想法。圖片來源:陳弘璋攝)

他的情緒消炎處方不少,除了獨處,還愛運動和彈琴,而這兩件事最初也有點無心插柳。例如他之所以開始運動,其實是因為過去體型比一般男生瘦弱、氣質也偏陰柔,「所以就想轉換自己的樣子,做一些傳統上覺得是陽剛的事。」沒想到一認真就進了排球校隊,到現在還有一群好友三不五時相聚練球。

彈琴則是從小被爸媽逼著學,「他們跟我說一定要學一項才藝,」鋼琴老師規定彈琴手勢要像握著雞蛋,他常被老師用鉛筆敲手指,「每天哭啊鬧啊,不想去上課。」小時候最最痛苦的事,現在反而成了紓壓出口。

他還有一個方法是「直接登出世界」,其實就是睡覺,「我記得我在Instagram上寫過一句話是『事緩則圓,睡飽就圓』。」這個「圓」除了用來自我打趣身材,也有「圓融」的智慧,「很多時候我們卡在情緒的當下,想要發火、想要生氣,但是可能緩一緩就沒這麼嚴重了。」凡事慢一點,情緒消炎了,轉身又是一張無比陽光的笑臉。

樂活島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