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掃帚-槺榔-台灣海棗

在吸塵器普遍的今天,嘉義仍有匠人堅持以天然植物製作掃帚,一做就是70多年。阿嬤涂梅花經歷掃帚產業興盛的年代,即使後繼無人,也想守住即將消失的清掃風景。

以下為原文:

槺榔是一種台灣原生的棕櫚科植物,本名為「台灣海棗」。全台多處留有以槺榔為名的地方,在日本時期的《臺灣樹木誌》中亦曾記載,槺榔是「台灣全島低地皆屬常見」的植物,可窺見槺榔深入常民生活的痕跡。

槺榔的用途廣泛,幾乎全身上下都能充分利用,不僅可做景觀樹,木材可製作各類器皿,嫩芽及果實亦可加工食用,葉片曬乾後再經匠人巧手則成為一支支具有清潔及避邪意涵的掃帚。

「我從十六歲開始做掃帚,現在八十幾了」

槺榔掃帚又稱「天地掃」,顧名思義,天掃掃天,地掃掃地,天地掃需成對出現且不可混用。在台灣習俗中,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為送神日,也是「清屯日」—一年一度打掃神龕及祖先牌位的日子—天地掃即在此時發揮最大效用。另一說因為槺榔樹挺立高大,吸收天地靈氣,以槺榔葉製成的掃帚可掃天煞地煞,因而稱為「天地掃」,能掃除污穢,亦能趨吉避凶。

掃帚-槺榔-台灣海棗(本名為「台灣海棗」的槺榔樹。圖片來源:行人出版社提供)

早在清朝時期,台灣人就以槺榔葉製帚,《重修臺灣府志》(一七四七年)中有記載:「槺榔:幹直無枝,其顛生葉不過數十,結子作穗生木端,其葉臺人以為帚。」直到一九六〇年代,台灣各地仍有不少村莊以綁槺榔掃帚為業。

然而,隨著清掃工具的改變,目前手工製作槺榔掃帚的地區幾乎都已消失,至今還在綁掃把的人已寥寥無幾。嘉義朴子德興里過去大面積栽培槺榔,就地取材方便,掃帚產業曾經興盛,如今還有幾位經驗豐富的製帚匠人,涂梅花是其中一位。

「我從十六歲開始做掃帚,現在八十幾了。」問起出生年分,涂梅花說自己記不得了,但卻記得槺榔掃帚是什麼時候進到她的人生。涂梅花製帚逾七十年,她與妹妹都從事這項過去讓德興里家戶溫飽的傳統產業。她熟稔地拿起工具進行每一個步驟,自豪地說:「其他地方的掃帚差得多了!我們姊妹綁的比較漂亮。」

延伸閱讀:日本頂尖設計師助陣漁夫大叔,冰淇淋飆出3億日幣營業額

掃帚-槺榔-台灣海棗(涂梅花舉起她製作的槺榔掃帚。圖片來源:行人出版社提供)

曬葉、分枝、製帚,反覆的日常工事

涂梅花所製作的槺榔掃帚有三層結構,掃毛由槺榔葉主要擔當,以竹子做為骨架,再以乾稻草包覆製成掃柄;有些地方的槺榔掃帚則是全束由槺榔葉綁成,未必使用竹子與稻草。槺榔樹莖幹高大,有些能長到七、八公尺高,加上葉片有刺,採割並不容易。槺榔葉採割下來後必須曝曬多日風乾後,才能進行掃帚的製作。

由於槺榔葉有一中柄,小葉再由中柄射出,製帚前需將小葉從中柄分離。這項工作必須手腳並用,以腳掌踩著中柄,左手抓著整株葉片,使其穩定,再用右手逆著小葉生長方向俐落撕除。採割、曝曬到分枝,到此為止槺榔葉的整理才算到一段落。

掃帚-槺榔-台灣海棗(揀選葉片,綑綁成掃毛。圖片來源:行人出版社提供)

掃帚-槺榔-台灣海棗(以鐵絲及老虎鉗綁緊固定。圖片來源:行人出版社提供)

掃帚-槺榔-台灣海棗(用柴刀將掃柄打理乾淨。圖片來源:行人出版社提供)

製作槺榔掃帚的工具相當簡要:一捲鐵絲線、一把老虎鉗、一支鐵釘製成的鐵梳,再加上經歲月磨蝕的鍛造柴刀。散落一地的槺榔葉在涂梅花的揀選、收緊、綑綁、修剪之下,逐漸有了掃毛的樣子;接著,再將一根筆直的竹竿固定在掃毛上,以稻草包覆,一節一節地以鐵絲線圈綁固定,做成掃帚柄。最後,用柴刀將掃毛修剪整齊,再以鐵梳梳理,一把純手工打造的槺榔掃帚才算大功告成。

掃不壞、斷不了,一把掃帚用十年

涂梅花一天最多能綁五十支大支的槺榔掃帚,或供應客戶預定,或帶到媽祖廟前,讓來往香客自由選購。槺榔掃帚耐用堅固,一把能用上好幾年,即使遇水變黃,只要懸掛晾乾,就不影響品質,涂梅花一邊展示一把已經用了十年的掃帚,一邊說明:「大支掃帚拿來掃地板,這個掃不壞,也不會斷。大家都在笑說我八十幾歲了還在用這個。」

除了掃除、儀式使用的大支掃帚,德興里的製帚匠人們也因應時代潮流,開始製作用於裝飾紀念、具備趨吉避凶象徵意義的小掃帚,嘗試以此抵擋工藝失傳的危機。涂梅花說,小支的掃帚做工精細,反而考驗工夫,一天能做十支就算不錯了。

無論清掃工具如何演進,對涂梅花來說,這項傳統工藝便是她的日常,曬葉、分枝、製帚,每一道手續都已內化成身體的一部分,「我若不做就會失傳了。」即使越來越少人需要槺榔掃帚、即使可能後繼無人,她仍會日復一日地進行她的例行工事。

掃帚-槺榔-台灣海棗

(本文節錄自《小島製帚:台灣清掃的日常風景》,由行人出版社授權樂活島原文轉載,圖文經編輯並增訂標題。)

樂活島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