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一個起心動念,掀起一場食育旋風,幕後推手是人稱「柯爸爸」的台灣好基金會董事長柯文昌,他想把台灣變成有機島,聽來遙不可及,卻在走入小學後看到希望。

星期二下午的誠品書店,兩位苗栗縣中興國小的小學生,跟著吉他旋律唱起客語童謠《蟾蜍羅》,他們邊唱歌還跳起簡單的舞蹈,動作很稚嫩、很樸實。這不是什麼華麗喧騰的表演,現場卻聚集聯發科技等企業高層及教育部前政務次長范巽綠,以及苗栗與屏東共14所小學的校長。

他們都是台灣好基金會「神農計劃」的支持者,前來參與神農計劃的7年成果展,兩位小朋友就讀的中興國小,正是參與計劃的其中一所小學。在中興國小「校田」裡,孩子們學習種水稻,還要書寫稻田筆記,記錄稻田的長寬、縱列、橫列、灌溉水量、生長高度,再計算秧苗總數、田地面積,甚至繪製比例尺。

(屏東縣潮南國小學生參與神農計劃,在校田耕種。圖片來源:台灣好基金會提供)

這一畝田讓孩子學習春耕秋收,也活用數學,最後還能把收成的稻米、黃豆製成米食料理和醬油,成為校慶伴手禮。這正是神農計劃的核心精神──不只是食農教育,而是有系統的全方位學習,除了有機飲食,還把土地教育、家鄉認同都教給孩子。

台灣好基金會董事長、神農計劃創始人柯文昌說:「農業是鄉村是很重要的一環。要改變一個國家,就要從教育做起,尤其是小學。」神農計劃如今成果豐碩,還出版新書《校田裡的生活課》,而一切要從2013年說起。

許願把台灣變有機島,走入小學建校田

7年前,柯文昌的女兒因為身體出狀況開始學習飲食療法,實施一段時間後健康狀況明顯改善,讓他體認土地、飲食的力量。加上台灣好基金會2009年成立以來,發現台灣發展有機常遭遇負面聲音,柯文昌卻認為如果從教育、生活等層面著手,台灣有機會變成一座「有機島」,於是展開神農計劃。

(神農計劃發起人「柯爸爸」柯文昌。圖片來源:台灣好基金會提供)

因為神農計劃,原本深耕台東池上的台灣好基金來到西台灣,由柯文昌親自走入小學,從校長到廚房職員一個個懇談,7年下來包括苗栗、屏東共有14所小學加入。現在他到小學陪孩子們吃飯,小學生都叫他「柯爸爸」,校方說因為不舒服而到保健室的孩子變少了,他也發現孩子們能將青菜吃得一點都不剩,「孩子吃過健康的食物,就不會再碰不健康的食物;看到生命成長,他就會尊重生命。」

但一個計劃要順利推動,自然不是三言兩語這麼簡單。神農的關鍵是在各校開闢友善栽種的「校田」,讓田園成為教室,但包括校田的位置、面積、天然條件都是門檻。有的學校有地,不過土壤不適合耕作或離孩子活動的範圍太遠;即使有良田,還要考量作物種類和耕種難易度,或是一旦成果不如預期要如何建立孩子自信,更別提初期遭受的質疑。

初期飽受質疑,農老師進入校園協助

即使苗栗和屏東都是農業大縣,許多家長還是充滿不信任,問老師說:「我們家就在作田了,去學校還給我學種菜?」

此外,學校的老師不是農夫,維護校田得仰賴校外支援系統,包括在地的有機農場、農業組織單位,以及深耕在地文化、自然生態的的返鄉青年,還有青年農夫走入校園,變成「農老師」。

例如從台北移居苗栗的陳淑慧,從種紅棗開始逐步推動食農教育並串連青農,「過去跟爸爸媽媽說要去當農夫,大概會被痛打一頓,」她笑說,但現在她是貓裡小學團發起人,參與苗栗縣神農小學的教學,從「農夫」變成「農老師」,她覺得農老師是很棒的職業,讓農夫獲得更多尊敬。

(屏東縣潮南國小學生戴起斗笠下田。圖片來源:台灣好基金會提供)

友善耕作脫離不了對生態的認識,所以還有校外老師教小朋友認識昆蟲、植物。電玩的寶可夢沒有校田裡的小生物有趣,屏東縣潮南國小直接設計「校田寶可夢」遊戲,讓孩子在田裡「抓寶」。

多方共同努力下,才逐漸改變家長想法,甚至也拉近學校與在地社區的距離。現在很多家長會主動開口關心:「老師,那個要趕快施肥了!」「老師啊,要不要我來幫你們灑肥料啊!」

收穫最多的當然是孩子,甚至有孩子因為捨不得校田而不想離開學校,對著老師說:「真想再慢一年畢業。」神農計劃種下一顆顆種子,不只灑落在校田中,也深埋孩子心裡。

樂活島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