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復刻阿公的碗,鶯歌陶瓷老廠第四代 找回消失的台灣餐具|樂活島

許世鋼阿公做的丹青碗,曾是台灣餐桌的日常,一個月要生產5千個。那時候台灣做的碗,台灣人自己愛用。但曾幾何時,台灣餐具竟然消失在我們的餐桌?

許世鋼小時候最討厭「轟隆隆、轟隆隆」的聲音,那是自家陶瓷廠的運轉聲。住家就在工廠樓上,他從小厭煩的噪音,卻代表鶯歌曾經的繁華。

許世鋼兒時正是鶯歌陶瓷榮景的尾聲,1980年代末開始,鶯歌陶瓷內銷、出口都不再風光,只好逐漸從製造重鎮轉型成觀光老街。但時光倒回至1950年代,許世鋼阿公許新旺做的丹青碗曾熱銷全台,他用自行研發的丹青釉,燒出漂亮的淡青色,一落10個碗賣5塊錢,大受歡迎。

許家陶器_許世鋼(許世鋼阿公做的丹青碗曾熱銷全台。圖片來源:陳德信攝)

當時每天都有商人在窯廠門口等貨,挑著扁擔把丹青碗賣到全台,阿公一個月得燒出5千個碗,極盛時期曾佔鶯歌碗盤燒製量的40%。

老街人潮退散,第四代自發為鶯歌說故事

阿公的年代是光復初期,民生用碗盤需求大增,家家戶戶餐桌擺放的都是台灣製餐具。但隨著鶯歌陶瓷業萎縮,餐桌風景也變了,一頓飯混雜使用日式、歐式餐具,台灣碗盤逐漸不見蹤影。

許家家業也隨著大環境起落,2008年金融海嘯衝擊中曾考慮不做了,把廠房租人好落得輕鬆。許世鋼身為第四代接手後撐了下來,2009年轉型成觀光工廠,並以品牌「新旺集瓷」整合家族事業,開發出熱銷的變色馬克杯──將全台各地景色印在杯身,圖案隨著溫度而變色,只是這些都無法抵擋鶯歌老街人潮的退散。

許家陶器_許世鋼(許世鋼自發為鶯歌辦文化祭,也到小學傳授陶瓷文化,名片上第一個頭銜就是「鶯歌建國國小家長會會長」。圖片來源:陳德信攝)

「台灣就是這樣嘛,一個熱潮起來了,之後就開始走下坡,」許世鋼說。鶯歌老街在2000年以前人潮最多,但後來海外製造的廉價陶瓷品進入老街,鶯歌特色消失,遊客也不愛來了。

不甘心被人嫌棄「啊老街不就只有小吃而已」,2016年許世鋼開始自發為鶯歌說故事,串連老店家、辦文化祭,介紹鶯歌的老窯、老煙囪,接著更等來日本的強力協助──中川政七商店首次跨海輔導。

日本老店跨海輔導,抓出台灣餐具市場缺口

中川政七商店創立於奈良,有300多年歷史,一度隨著地方沉寂,直到第十三代接手才重塑品牌,並以自身經驗幫助日本多家老店重生。

2019年,中川政七商店參與台灣設計研究院的T22產地振興計畫,「新旺集瓷」通過角逐,是計畫中唯一能接受中川政七輔導的品牌。日本團隊來台卻不直接丟答案,而是不斷確認許世鋼的願景,他笑說:「很像在看日本電影,武士隨便一句話都很哲學的感覺。」

反覆討論後抓出台灣餐具市場的缺口──沒有一套符合台式家常料理習慣的餐具,「有很多媽媽會說,都找不到一個好的橢圓盤可以蒸魚,或是找不到一個好看的中式碗,」許世鋼說。

許家陶器_許世鋼(「KOGA許家陶器品」的橢圓盤足夠裝進一整尾蒸魚。圖片來源:設研院提供)

許家陶器_許世鋼(盤子夠深,才能裝進台式料理的湯湯水水。圖片來源:設研院提供)

居家用品賣場販售的西式碗多半為冷食打造,少了能隔熱的『碗腳』,不適合喝熱湯;日式碗則較小、較淺,不方便不斷夾菜入碗。

於是許世鋼推出專為台灣料理設計的全套餐具,以「KOGA許家陶器品」的品牌名問世,5公分深的深盤最適合蛤蠣絲瓜等湯湯水水的美味、橢圓盤足夠盛裝一尾魚,1100ml容量的大碗公則能裝滷肉、湯品。

許家陶器_許世鋼(許世鋼推出專為台灣料理設計的全套餐具,期盼台製餐具重返台灣人的日常。圖片來源:陳德信攝)

重現阿公的丹青色,盼台製餐具重返台灣餐桌

一般餐具多是圓形,但仔細看這套餐具卻是圓潤的六角造型。六角形是台灣早期的生活印記,出現在地磚、鐵窗、衣物等處,刻意把角度做得不明顯,其實也是一種「台味」,許世鋼說就像台灣人的個性,「樸實、低調、圓滑,不是太尖銳。」

目前餐具共四款色調,其中的「丹青色」就是延續阿公的丹青碗,許家家業走過近一世紀,儘管員工都換了好幾代,還是緊扣著老樹頭。讓人驚喜的是目前廠內有不少願意從頭學做陶的年輕人,世代傳承沒有掉棒。

從起家的屋瓦片、碗盤、一路做到磁磚外銷,許家最終還是想回到家家戶戶的日常,期待台製餐具大反攻,重返台灣人的餐桌。

樂活島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