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金山不只鴨肉和溫泉!空拍鏡頭下一片翠綠,誰讓水梯田復活了?|樂活島

想到金山,第一印象或許是鴨肉和溫泉。其實金山有北海岸最具規模的水田型濕地,當地更有30甲地加入友善耕作,幕後推手正是曾經的「白米炸彈客」楊儒門。

金山人口不到2.3萬人,每逢假日卻湧入遊客,來此泡溫泉、逛老街,再吃吃鴨肉,熙來攘往間,逐漸被遺忘的是金山的根本──農業。

當地人原以務農為主,金山的清水濕地更是北海岸最具規模的水田型濕地,在金山兩湖里(葵扇湖、倒照湖),放眼望去都是大大小小的梯田。

但隨著產業變遷,農業漸漸式微,年輕人外移,剩下老人獨守農地,直到2015年,248農學市集召集人楊儒門來到金山。一開始只單純在金山潛水,但每每被人問起,不好意思承認自己只是來玩,乾脆順水推舟為金山做些事。

金山_楊儒門(楊儒門(中)因潛水來到金山,進而推動友善耕作。圖片來源:公視提供)

於是他將友善耕作帶入金山,捨棄農藥和化肥,讓水稻田復耕,從第1年僅僅2個人加入,到現在已有33個人30甲地加入他的友善契作。本來是荒煙蔓草的水梯田,一塊塊恢復往日生機,在空拍鏡頭下一片翠綠。

三顧茅廬拜訪農民,疫情下堅守收購價

「他會一次、兩次,甚至三顧茅廬去拜訪農民,但也不一定成功,」紀錄片導演張博鈞回憶楊儒門最初在金山推行友善耕作的艱困,他與另一位導演林琬玉共同完成紀錄片《一粒種子~楊儒門日記》,刻劃楊儒門在金山的軌跡。

張博鈞和林琬玉都是農家子弟,張博鈞家裡賣菜、林琬玉家裡種菊花,農藥對土地、生態的衝擊,他們格外有感,老一輩人耕種的辛苦也都看在眼裡。林琬玉認為,要改變以慣行農法耕作一輩子的老農,契作的收購價是關鍵:「楊儒門的收購價格比一般慣行農法的收購價格高很多,所以可以吸引他們加入。」疫情衝擊下,楊儒門的248農學市集生意大受衝擊,但依舊堅守約定好的收購價。

一粒種子_金山_楊儒門(林琬玉(左)、張博鈞(右)一同拍攝紀錄片《一粒種子~楊儒門日記》。圖片來源:陳弘璋攝)

楊儒門過去為人熟知的身分是「白米炸彈客」,金山在地農民最初聽到楊儒門來到金山,對他的了解也只停留在「啊,那個炸彈客嘛」,但張博鈞發現,楊儒門靠行動拉近距離,「他住在天母,每天騎機車翻越陽明山到金山。」

騎車到金山至少一小時,幾年下來幾乎日日往返,楊儒門不只和農民約定契作,也幫忙翻土、插秧,還自己蓋土窯、蓋發呆亭、接水電,大小事親力親為,才讓友善耕作順利推行,接著四周生態環境也活絡起來。

復耕水梯田,螢火蟲回來了

金山位於台灣最北端,成了候鳥南遷或過境台灣的首站,每年大約有300多種候鳥飛到台灣,牠們第一個看到的地方,就是金山。如果農地使用具毒性的農藥,這些候鳥可能因為覓食,再也飛不到目的地。

長期在金山記錄生態的張博鈞最有感,牠拍候鳥、也拍螢火蟲,「如果梯田荒廢,就會逐漸乾掉,水生螢火蟲的棲地就會不見或變少。」

金山_楊儒門(金山葵扇湖梯田與海景。圖片來源:公視提供)

水梯田復耕後,螢火蟲回來了,代表水質已改善,楊儒門請來台大昆蟲系的學者記錄生態變化,在水邊驚喜發現麻斑晏蜓、貢德氏赤蛙、橙斑大龍蝨等水生生物足跡,水中生物多了,水鳥有食物,自然也頻繁駐足。

楊儒門40歲了,誰來接棒幫助農民?

農業與生態出現曙光,但金山仍有無解的窘境,像是被迫轉型的蹦火船。

蹦火船是源自金山、世界僅存捕捉青鱗魚的技法,過去繁盛時期,一個晚上就能捕到一、兩百簍的青鱗魚,近年卻因生態改變、污染等因素,面臨抓不到魚的窘境,不得已轉型成觀光,收入卻仍微薄。

金山_楊儒門(全台僅存4艘蹦火船,已愈來愈少捕到青鱗魚。圖片來源:公視提供)

而水梯田雖然恢復了翠綠,楊儒門的終極目標是讓金山全部42甲地耕地,都能參與友善契作,但他已經40歲了,林琬玉笑說他「熱忱不減,但體力消退」,楊儒門擔心體力不夠了,誰來接他的棒幫助農民?

「所以我們的片名取名《一粒種子》,」林琬玉說,希望這粒種子能在年輕的一代心裡發芽,「土地滋養了我們這一代,而現在很多小朋友甚至不知道稻子是怎麼來的。」透過紀錄片讓楊儒門的努力被更多人看見,盼望種子萌芽,讓楊儒門的棒子終有一天被牢牢接住。

公視《一粒種子~楊儒門日記》
播出時間:2021/3/11(四)22:00

樂活島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