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濕地-紀錄片-海的盡頭

彰化海岸濕地是台灣潮間帶最大的濕地,有大量水鳥棲息。但當濕地逐漸變成防波堤岸、填海工業區,生物何去何從?公視紀錄片《海的盡頭》刻劃了守衛濕地的一群人。

以下為《海的盡頭》導演簡毓群親筆內容:

「海的盡頭」以人類觀點來說,是站在岸邊眺望大海彼端海平線的視野,是人類早期對海的冒險、找尋新天地,轉而對海與取予求、人定勝天的貪婪。但對於生物觀點來說,「海的盡頭」是海陸交界的海岸濕地,是依海生物繁衍、覓食的棲息,人類的經濟行為把海岸水泥化、填海造陸建工業區、排放未處理廢污水等,讓依海生物無法繁衍生息、無路可走,甚至擱淺死亡。海岸曾經是生物孕育生命的起點,現在可能成為生命的終點。

濕地-海的盡頭(「海的盡頭」是海陸交界的濕地海岸,是許多生物棲息覓食的地方。圖片來源:公視提供)

《海的盡頭》一片以彰化指標性度冬水鳥「大杓鷸」及瀕危「臺灣白海豚」為審視西海岸生態的窗口,透過鳥類學家蔡嘉陽博士超過30年的研究和環保行動,及返鄉投入環保的女青年吳慧君之心路歷程,娓娓道出彰化海岸自1980至2020年間,大規模填海造陸、籌建工業區,到濕地鋪設再生能源等爭議。導演企圖以本片作彰化海岸環境史的部分縮影,透過當下身體經驗、記憶重述、反思、再持續進行的過程,傳達唯有面對歷史的錯誤,才有不再犯錯的可能。

「永續發展是什麼?」是《海的盡頭》探究的脈絡。在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天秤上,政府每次聲稱要在上面取得平衡,但終究是一句綠色的響亮口號,最後還是輸給了追求GDP(國內生產毛額)的經濟成長率迷思,但所謂的GDP經濟成長,是國家產業和人民「真的」或「永續的」發展嗎?究竟誰得到了,誰又失去了什麼?

濕地-海的盡頭(《海的盡頭》導演簡毓群。圖片來源:公視提供)

蔡嘉陽曾在2010年7月一場爭取彰化海岸可以「環境信託」的街頭記者會上,他大聲疾呼如果政府和開發單位保護生態生物只是一直陷在互相推諉、停滯不前的話,那麼保護生態生物、保護臺灣永續發展的未來,其實就是臺灣每個公民應負的責任。自己的國家自己救,全民的生態全民守護,這需要公民意識的覺醒,也是社會公共權力運行的進步動力。

生態沒有發言權,影片裡的蔡嘉陽和吳慧君,以及導演簡毓群,他們選擇站在生態的立場一齊發聲,提出何謂永續和土地倫理的價值觀,期待每個有緣觀看影片的公民,一同進行一場檢視臺灣國土利用和再生能源爭議等錯綜複雜的思辨之旅。

*【公視紀實】系列紀錄片包含永續、文化、藝術等相關主題、更有鼓勵新銳導演創作的新創紀實短片,總計累積17部作品,包括12部長片以及5部短片,《海的盡頭》於2021年4月8日週四晚間10點播出。

樂活島粉絲團